導讀:昆明國際旅行社鹽城旅游集散地免費為您整理簡述:鹽城市有關的信息,鹽城位于中國東部沿海地區,江蘇省北部,長江三角洲地區,東臨黃海,南與南通接壤,西南與揚州、泰州為鄰,
鹽城(Yancheng),著名的東方濕地之都,擁有美麗的黃金海岸線,仙鶴神鹿的故鄉,淮劇的發源地,是江蘇省面積最大的地級市。市域面積1.7萬平方公里;其中市轄區面積1779平方公里,人口161.5717萬人(亭湖區90.4417萬,鹽都區71.1300萬)。
鹽城全市地勢平坦,河渠縱橫,交通發達,物產富饒,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鹽城大多數人口是歷朝江南移民后裔,因而傳統文化和民眾的心理狀態都屬于傳統的江南文化范疇。鹽阜大地人杰地靈,名人數不勝數,如中國當代著名外交家喬冠華、南宋丞相陸秀夫等。
東方濕地之都,仙鶴神鹿世界——鹽城 鹽城從西漢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立鹽瀆縣,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當時這里遍地皆為煮鹽場,到處是鹽河,“瀆”就是運鹽之河的意思。東晉安帝義熙7年(公元411年)時更名為鹽城縣,“鹽城”之名使用至今。以“環城皆鹽場”而得名。鹽城歷經了兩千多年的歷史沉淀,處處散發著濃郁的海鹽文化。古代以盛產“淮鹽”而享譽華夏,古稱“淮夷地”。早在戰國時期即“煮海為鹽”,《史記》載“東海有海鹽之饒”。秦漢時則“煮海興利、穿渠通運”,已成為漁鹽興旺之地。唐時,“甲東南之富、邊餉半出于茲”的淮南鹽場,僅鹽城就有“鹽亭一百二十三所”。唐寶應年間,境內設有海陵監、鹽城監,每歲煮鹽百余萬石,其時鹽城已成為東南沿海重要的鹽業生產中心。
鹽城是名副其實的鹽城。在各地地名當中,至今仍保留著“團”、“灶”、“總”、“丿”“倉”等與鹽業生產管理相關的名稱。“團”,是鹽區生產組織,灶戶“聚團共煎”的生產形式。每個鹽場設幾個團,每團設若干灶戶,舊時以“團”為地名的,多分布在古淮南鹽區的東臺、大豐,如南團、西團、卞團等。目前,仍保留大豐的西團鎮,全市還有18個村、48個自然村組的地名與“團”有關。“灶”,是灶民煎鹽的重要設施,境內因“灶”稱名的有頭灶
鹽城市區(18張)、阜寧的三灶鎮、四灶等6個鄉鎮。“總”,是鹽場灶民聚居的單位。明初大規模的“洪武趕散”,移民來到荒漠的海濱燒鹽,為了對散居在沿海的灶民實施管理,各場設總若干,以次為序,清嘉慶時,富安鹽場就設有30個總。
今天沿海鄉鎮地名中仍保留有一總、二總、三總等地名,境內還有7個村和37個自然村組以“總”命名。“倉”,即鹽倉,以枯枝牡丹名揚天下的亭湖區便倉鎮當年就是伍佑鹽場的便倉所在地。境內還有東臺三倉鎮以及11個村和18個自然村組因“倉”設名。“丿”是明后期及清代灶民煮鹽的主要生產工具之一,其形同鐵鍋,略比鍋淺,徑園三尺,深3-4寸。境內以“丿”命名的鄉鎮,有東臺的曹丿鎮、大豐的潘丿鎮,市內還有6村和13個自然村組亦是以“丿”為地名。另外,煎鹽用的盤鐵,點鹵成鹽用的皂角等均在地名中有所反映,如濱海縣有自然村鐵盤洋、天盤,響水縣有自然村皂角樹、皂角等。
鹽城市第五屆人大常委會第17次會議,審議了市人民政府《關于提請調整市樹、市花的議案》,確定女貞、銀杏為市樹,紫薇、牡丹為市花。
感謝您來到昆明國際旅行社網站,文章有用可以收藏或分享這個網頁,可直接復制: 原標題:鹽城市 http://www.guoyancapital.com/gonglue/jiangsu/2550.html 然后轉發好友,讓大家知道這個江蘇旅游攻略吧!如有發現侵權可以直接聯系站長為您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