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濟南中國國際旅行社濟南旅游集散地免費為您老提供慢步老城濟南 游走文藝范兒聚集地有關的信息,“設若你的幻想中有個中古的老城,有睡著了的大城樓,有狹窄的古石路,有寬厚的石城墻,環城流著一道清溪,
老濟南的青春符號 特色店鋪 經典回憶
在濟南,有一群年輕人,曲水亭畔,芙蓉街邊他們開小店、辦展覽、呈現夢想,打開老濟南的另一扇生活之門。以藝術的名義設計著生活,賦予市井美學的意義。他們以接近精神的方式,為懷舊的文藝范兒們提供了一個可參照的夢想和精神落腳地。
老城故事照相館位于濟南老城內的曲水亭街上,當年《老殘游覽時間 屬于哪游玩》里提到的家家泉水,戶戶垂楊便是說的這條古街。老城故事照相館正是一家主拍“老濟南懷舊范兒”寫真以及80、90創意婚紗的攝影工作室,這里有每個時代最具經典的服裝,配飾。譬如五四學生裝、中山裝、旗袍、鳳仙裝、秀禾服、唐裝、漢服等,這一切都以濟南老街老巷為背景來拍攝,工作室創建于2020年末,最初設在曲水亭街8號路大荒先生的故居處,后因發展需要遷到了現在的9號,是濟南首家老濟南懷舊范兒全外景拍攝的攝影工作室。
照相館的老板是地道的濟南土著!之所以開這樣一家攝影工作室,除了他對攝影的癡迷外,更多的是一種“老濟南情結”。
一年四季,無論寒冬酷暑在老城區內總有他拿著相機記錄的身影,最初只用一部傻瓜膠卷相機去記錄濟南的老城,用老板的話說:“其實那時不是攝影,不講究光影,不講究構圖,而是一種純粹的記錄!”
許多老城內的濟南老建筑永遠的留在了這家店里的膠片中,有時還會看到老板在門口支一張當年上學用的老式課桌為來來往往的游客講上一段老濟南的歷史。
奇異恩典,如此甘甜 掩藏在濟南市井的老教堂
洪樓教堂為雙塔哥特式建筑,始建于1901年,建成于1905年,是中國三大著名天主教堂之一。1906年擴建,整個建筑氣勢宏偉,威嚴高聳,蔚為壯觀,基本屬于歐洲12至16世紀初的哥特式建筑風格,據說與聞名世界的坎特伯雷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夏特爾大教堂和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極為相像。所以說這就是我們家門口的巴黎圣母院啊!作為典型的哥德式建筑,洪樓教堂結構合理,細部處理精致,整座建筑給人氣勢如虹、精雕細刻、富麗堂皇的感覺,作為華東地區最大的天主教堂,絕對不輸于任何舉世聞名的大教堂。
清同治九年,顧立爵神甫在濟南東郊的洪家樓購地興建教堂。1900年,發生庚子之亂,6月27日,山東巡撫袁世凱要求外籍教士赴煙臺、青島躲避,中國天主教徒集中到城外洪家樓教堂,“以便保護”。7月5日,歷城知縣李祖年帶兵查封洪家樓天主教堂,將聚集于此處的華人天主教徒遣散。7月6日,義和團開始破壞洪家樓教堂,挖掘教士墳墓。歷城知縣聞訊派兵鎮壓。1902年,天主教山東北境教區的方濟各會荷蘭籍主教申永福在得到庚子賠款以后,主持在洪家樓動工興建新的主教座堂,到1905年座堂完工。
當初建造洪樓教堂的施工者是孫村著名石匠盧立成,在他三十多歲時由德國人特意聘請為工程的總施工、總監管,帶著本村一百多名石匠,總管著工程的一千多人施工,按其提供的圖紙對采購、石雕以及木、瓦工等活進行安排調度,歷時三年終使工程竣工。1966年,洪樓教堂在文革中被關閉。1985年4月,政府撥專款對6個十字架、96處石花雕塔和教堂的壁畫、圣像、地面、跪凳、祭臺、燈具等設施全面進行了修繕,使這座具有獨特風格的天主教堂煥然一新,同年12月25日圣誕節,已經關閉近20年的教堂恢復開放,并舉行盛大彌撒。
教堂主廳高大寬敞、富麗堂皇,中央通廊高大,進深很長,地面用青條石鋪就,堂內設兩排方形縱柱,柱頭雕刻著鏤空花卉,圓頂和墻壁上繪制的精工圖案、雕飾和文字。高聳的穹窿頂上繪滿了宗教壁畫,細長的柱身布滿玲瓏的雕刻,充滿神秘的宗教氣氛,給人以深深的震撼,使人頓有莊嚴、肅穆、偉麗之感。教堂里面的采光也很充分,其窗子是用彩色玻璃鑲嵌而成,在陽光的照射下,產生出強烈的光色效果。在教堂的南側,還有一處以鐘樓為中心的二層環廊建筑群,方形尖頂的鐘塔有四層高,東西兩側各建有二層西式環廊建筑。
洪樓教堂是濟南的標志性建筑物之一,也是濟南文化帶的重要象征。教堂位于濟南市區東部,歷城區洪樓廣場北側,東鄰山東大學老校,以洪家樓村而得名,是濟南市也是華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天主教堂,也是中國三大著名天主教堂之一,在中國近代宗教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緊鄰熱鬧的校園和商業區,洪樓教堂靜靜的矗立在那里,靜看百年滄桑。
時光深處,歲月靜好 走過濟南老街巷
濟南是座古城,文化豐厚,馳名中外。漢筑城,晉定邦,宋設府,清開埠,斑駁往事,歷歷在目。一城山,半城湖,荷柳綠,清泉流,爽心怡志,故情可尋。一路一衢,大街小巷,隨手拈來,或有一段咀嚼不厭的故事,或有一串美麗生動的傳說。
老街巷連著濟南文化源頭
老街巷連接著城市的文化源頭,是城市從孕育到生長全過程的歷史見證。它不但記錄著城市山川地理等自然元素的歷史變遷,也反映城市功能的變化軌跡。它記錄著城市風物,也反映著鄉風民情。
可以說,街巷是反映一座城市社會歷史的“活化石”。在濟南,留有府都印記的有轅門街、府館街、高都司巷、舊軍門巷、東更道、西更道、王府池子、運署街、學院街、后宰門街、布政司大街(今省府前街)、衛巷等;留有文化教育痕跡的有庠門里、貢院墻根街、榜棚街、茶巷、秋柳園街、文垣街、泮壁街等;留有宗教、祭祀影響的有鎮武街(因真武廟得名)、三圣街(因三圣廟得名)、星垣街、正覺寺街、離明街(舊稱火神廟街)、壇盛巷等;留有歷史名人蹤跡的有閔子騫路、南新街、三合街、佛山街等;具有重大歷史紀念意義的有五三街、東流水街;體現吉慶納福的有光明街、靜安里、濟安街、平安里、萬順街、萬盛街、長安巷、福壽里、同生里、民康里、匯源里等;體現行德積善的有親仁街、樹德里、樹德巷、德泰巷、義士巷、德慶里、至德里等;之于直接以泉水命名的街巷,如舜井街、壽康泉街、趵突泉街、涌泉胡同、王府池子街等,更是幾不可數。
可以說,濟南的每一條老街巷都閃爍著燦爛的文化光輝,訴說著這座城的滄桑之變。
老街巷包蘊著久遠的歷史風云
在濟南,幾乎每一條老街巷都有一段故事。如,鐘樓寺街因街北口正對著明代的鐘樓寺而得名,已有600多年歷史。據《續修歷城縣志》載:明洪武二年(1369年),將唐代開元寺改建為濟南府署(今省政協駐地),原開元寺內的大鐘遷移至大明湖南岸的康和尚院并改名為鎮安院。成化十三年(1477年)又改名為鐘樓寺。嘉靖十六年(1537年)改為湖南書院,后又改為至道書院。萬歷初年改為提學道署,一直沿用到清初。康熙時改為提督學院署。清末科舉制度廢除后,這里遂改為客籍學堂。鐘樓毀于1948年,其大鐵鐘于1992年移至大明湖內。再如,1904年,濟南自開商埠。開埠后,有關當局“設銅元局于東流水,鑄造銅幣。”而后,銅元局周邊筑舍定居者越來越多,遂成街巷,百姓俗稱“銅元局”。1934年《濟南市區測量報告》中,已有“銅元局后街”和“銅元局前街”之稱。濟南的大街小巷折射出了這座城市古老深厚的文化底蘊,散發著獨特的魅力……
古老的街巷,貯滿了前朝舊事,包蘊著漫長悠遠的歷史風云。云起云散,時光悄然流逝,但老街巷的古樸氣質和豐厚底蘊,卻牢牢定格在城市的記憶中。那些歷經風雨滄桑的街巷能喚起人們對事件、人物、蹤跡、市井等古風遺俗的翩翩聯想,使人油然而生懷古之思,升騰起一股對家鄉故土的熱愛之情。如秋柳園街、皇華館街、曲水亭街、雙忠祠街、鐘樓寺街、王府池子街、轆轤把子街、剪子巷、將軍廟街、鞭指巷(舊名鞭子巷)、北坦(片區名稱)、花墻子街等,無不如此。
被火車“拉”出的老街巷
幾千年來,濟南的老街巷興廢不斷。上個世紀初,膠濟、津浦兩大鐵路相繼通車,濟南成為全國的鐵路樞紐,一時間商賈云集,城區擴大,市區隨之出現了許多與交通、商貿有關的老街巷。濟南城池的歷史可以上溯到漢代,明代以磚石重修。城垣大致成方形,設有四門,四門之上建有城樓,城墻東南隅還設有角樓。清咸豐十年,清廷又在府城以外修筑第二道城墻,人稱圩子墻。隨著圩壕內居住的人逐年增多,漸漸形成了街道。如今的共青團路以北至制錦市一帶,地處古城廂之西北隅,舊時有估衣市、糧市、菜市、花市、棘榛市(今制錦市)……輜輛云集,貿易無虛日,商業興隆。所以花店街、筐市街、估衣市街(今無)、藕市口(今無)、桿面巷、焦家隅首(古菜市)、竹桿巷、元寶街皆因古集市而得名。
1904年的6月1日,一聲長長的火車汽笛聲,劃破了沉寂了幾千年的濟南上空。這天膠濟鐵路全線通車。1898年3月,德國借口“巨野教案”,迫使清廷簽訂條約,取得了膠濟鐵路的建造權,開始擴張其在山東的勢力范圍。1899年,膠濟鐵路在青島正式動工。1901年4月1日,至膠州一段竣工通車;1902年6月1日,通至濰縣;兩年后,全長440公里的膠濟線全部建成通車。鐵路通車后,火車站附近逐漸成為黃金地段。據1924年《續修歷城縣志》載:“膠濟、津浦兩車站左近,商民時尋隙地,增建廬舍,星羅棋布,儼成市廛。”可以說整個商埠地區的經緯路,以及位于火車站附近的天橋街、天橋東街、鐵道南街、小緯北路(俗稱小馬路)、鐵道北街、車站街、鐵道根街(解放初期叫棚戶街)都是被火車“拉”出來的老街巷。
老街巷連綴成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
青云里、江家池、濂泉胡同、花墻子街、東流水街、秋柳園……是這樣的名字,仿佛古典的詞牌,掛在巷口。是唐詩一樣的凝練含蓄,是宋詞一樣的委婉細膩,是元曲一樣的清澈悠揚,是話本一樣的豐富生動。在濟南的老街巷中漫步,這種體驗是奇特的。高高的粉墻因為年久而色彩斑駁,那些墻頭上懸垂下來的古藤,墻上露出一角來的雪白槐花,那回響在青石板上的足音,還有節節臺階和緊閉的大門,不禁使人生出走在時光隧道里的錯覺來。
那么,濟南到底有多少條老街巷?考古發現,隋唐時濟南就有“懷智里”(今經七路小緯六路一帶)這一街巷名的記載,濟南好漢、唐代開國大將秦瓊的父親終老于此地。金代《名泉碑》中記載了“李承務巷”、“同知巷”“布政司街”、“憲衙街”、“鐵佛巷”、“塌行街”、“丁字街”等街巷名稱。清乾隆《歷城縣志》“里社”僅老城里和城關就收入街巷113條。到了1926年《續修歷城縣志》中記載的街巷已有197條,這還不包括商埠地區的街巷。據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統計,僅當時的歷下、天橋、市中、槐蔭4區就有街巷797條,如果加上當時郊區(如濼口一帶,現已劃歸市區)的街巷,濟南街巷總數約在970條左右。
一條條老街巷,仔細記載著濟南發展的每一個腳步,連綴而成濟南的個性和完整形象。在這里,有著人們的精神家園,它往往讓我們想起兒時的那盞明燈。用心去讀濟南的老街巷,也是用心去觸摸我們這個城市的歷史。撫今追昔,便會發現濟南的老街巷承載著我們更多的輝煌!它紀念著一個個過去,聯系著正在流逝的現在,也寄托著對明天的希望。
老城亦多“潮”街巷
如果說濟南老街的繁華,眉宇間都帶有著一種歷史的滄桑感;那么花園路、馬鞍山路、山大路等新興街道則渾身都透著朝氣蓬勃的時尚感。在濟南的新興街巷中,花園路、馬鞍山路和山大路算是比較有個性的,總讓人有過目難忘的感覺,雖然三者屬于截然不同的風格。花園路是屬于一條小資的、時尚的,漫步在這條街上會讓你疲憊頓消,精神倍增;馬鞍山路一條屬于慵懶的、休閑的,東西方的文化都在這條街上融合,既有歐洲的格調,又有復古的氣息;山大路則是緊張的、忙碌的,車來車往,川流不息,年輕人在這里交流最前沿的科技信息,蕩漾著一種別樣的文化風情。
花園路的繁華,在于它渾身透著一股朝氣蓬勃的時尚感。除去娛樂、購物不說,單是一個吃,便一舉獲得了年輕網民授予的“濟南小資餐飲聚集地”的稱號。從高檔燕翅鮑魚到通俗平民的東北燉菜,還有喝著扎啤大呼過癮的燒烤,各個層次的店面都有。
一點懷舊,一點悠閑。要說濟南最適合人居住的道路是哪條,大多數濟南人都會提到馬鞍山路。馬鞍山路是條不長的小路,由東頭到西頭只有3公里,騎自行車不過15分鐘上下。卻是濟南最值得品味的一條街。濃蔭蔽日是馬鞍山路最大的特色,兩旁的法國梧桐茂盛地生長著,陽光透過樹蔭斜斜地照到行人身上,溫暖而富有詩意。馬鞍山路由玉函路隔成兩條,東邊的半條北邊就是泉城公園游玩攻略,園內滿目的綠意和泥土芬芳流淌到馬鞍山路上,令人心曠神怡。綠草茵茵中,不經意間發現有小小的酒吧掩映,讓人懷疑是否走在歐洲的某條小路上。
北京的中關村不是普通的“村”,濟南的山大路也不是普通的“路”。在濟南人心目中,它是高新信息產業的代名詞,它就是濟南的硅谷,濟南的中關村。擁擠的車流,步履匆匆的行者,嘈雜的賣場……只有當柜臺的卷簾門徐徐落下,這里仿佛才能有稍許的安靜。山大路,已經由路轉變成一個生態圈,變成一個財富聚集的地方,精英聚集的地方,每天都上演著精彩的財富和精英的故事,每天都萌生著太多的夢想。
除趵突泉、千佛山、大明湖三大名勝外,濟南街巷理應成為這座城市的“第四名勝”。因為,從濟南的街巷出發,不僅能走進歷史,還能看到未來;不僅能了解自己,也能探知世界;不僅能發現這座城市的內秀,更能創造這座城市的文明。
感謝您來到昆明國際旅行社網站,文章有用可以收藏或分享這個網頁,可直接復制: 原標題:慢步老城濟南 游走文藝范兒聚集地 http://www.guoyancapital.com/gonglue/shandong/12954.html 然后轉發好友,讓大家知道這個山東旅游攻略吧!如有發現侵權可以直接聯系站長為您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