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運城中國國際旅行社運城旅游集散地免費為您老提供市內娛樂休閑指南全部都在這里有關的信息,運城里有什么特色表演呢?
運城的風情豐富多彩,民間社火 ,本區民間社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聞喜、新絳、稷山、芮城、運城等縣(市)出土的漢、晉、唐、宋、金、元各代的雜俑、舞俑、戲俑文物考證,漢代桐鄉(今聞喜縣)、曲沃民間即有耍一類的社火流行;唐宋直至金元時期,本區各縣民間社火已很盛行,社火種類由雜耍擴大到音(鑼鼓、花鼓)、舞蹈(獅舞、龍舞)、體育(武術、高蹺)、觀賞(冰山、抬閣)等,內容更加豐富,場面亦更加壯觀。舊時社火多在傳統節日(翌年正月十五鬧元宵、端陽節、秋季)、迎神賽社、春祈秋報會和喜慶之時(祝壽、婚禮)舉行。新中國成立以后,各類社火在原有基礎上普遍發展年提高,每逢傳統節日,成為群眾文化活動方案簡介的主要形式。人民群眾亦用這種傳統的民間娛樂形式慶祝國慶節、建軍節、勞動節等,或為各種重大工程開工典禮、竣工剪彩、商貿活動方案簡介助興。本區流行較為普遍且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社火種類有:
鑼鼓 流行于全區城鎮鄉村,多用于喜慶、迎神、賽社、喪葬等。樂器配置以鼓、鑼、釵、鈸為主,輔以小釵、云鑼、爆鼓(一種手持小鼓)等。敲打套數及演奏風格因地而異。絳州(即新絳縣)鑼鼓以鼓樂為主,代表曲目《秦王點兵》譽滿華夏,并應邀赴香港、東南亞及北歐一些國家表演。運城市東郭鄉、北相鎮的鑼鼓氣勢宏大,節奏緊促,代表曲目《關公戰蚩尤》馳名省內外。河津市以汾北鑼鼓為佳,一個表演隊少則數十人,多則數百人,演奏員古代武士裝束,指揮者手持兩米左右長竿,竿頭飾以絨球、彩綢,鑼鼓聲起,聽似山洪出谷,響雷震耳,看如遣兵布陣,壯烈撕殺,代表曲目有《亂刮風》、《風攪雪》、《獅子滾繡球》等。此外,萬榮縣丁樊、埝底鑼鼓隊、聞喜縣宋店鑼鼓隊、平陸縣張店鑼鼓隊也都頗有名氣。
高蹺 俗稱“踩拐子”,流行于全區城鎮鄉村。表演者踩著有踏腳裝置的木質器具(俗稱拐子),化妝成各種神話、傳說、傳統戲曲人物或現代劇人物,在鑼鼓伴奏下舞蹈行進。拐子高低不等,低者1-1.5米,高者2-3米。表演形式有單拐、雙拐,亦有3人4拐的。表演特技有上高桌、劈八叉等。臨猜縣臨晉鎮西關表演的《趕驢》堪稱一絕:妻騎驢挎籃,夫執鞭趕驢,不慎跌倒,妻拋彩練與夫,各伸一腿相對,妻用力拉,夫即迅起,二人相視一笑,復繼續前行。運城、永濟、萬榮、垣曲等縣(市)的高蹺表演亦各有特色,頗受群眾歡迎。
花鼓 流行于全區城鄉,以萬榮、聞喜兩縣的花鼓聲譽較高。據傳,花鼓起源于唐,興盛于宋。表演時除一人打鼓外,另有一唱曲者,稱為“傘頭”,還有10多位女郎擊云鑼伴奏。擊鼓者有三種姿勢:低鼓,即腰系鼓;高鼓,即胸前鼓;多鼓,即系鼓于頭部、胸部、肩部、腿部,多者可達7-8個鼓。擊鼓時講究舞姿優美,鼓點響亮。花鼓的套子很多,有“一點油”、“風攪雪”“干炒豆”、“狗嘶咬”、“緊三錘”、“慢三錘”等。走圓場時有“白菜卷心”、“龍擺尾”“踏四角”、“十“十字花”、“蟬脫皮”、“倒推磨”等路數。在擊鼓的技術上有掏腰、掏腿、繞膝及種種高難度動作,如“獅子滾繡球”、“秦王背劍”、“鳳凰雙展翅”等。地域不同,花鼓風格亦有差異。在萬榮縣的花鼓中即有西南鄉、東南鄉、北鄉之別,西南鄉節奏緊促,動作跳躍;東南鄉節奏緩慢,動作詼諧;北鄉則穩健大方。已故的著名花鼓藝人有聞喜縣的尹廷炎、萬榮縣的王天福、暢春生等。王天福之徒田金川深諳其師技藝之妙,曾多次赴省城、進北京表演,受到周恩來、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并拍攝成電影、電視片向全國播放。
龍燈 本區的龍燈起源于漢代,亦稱“耍龍燈”。龍燈用竹蔑、彩絹扎糊,上面制做勾畫出龍鱗、龍頭、龍角,造形逼真,形象威武。龍嘴內能噴火者稱為“火龍”,能噴水者稱為“水龍”。一條龍燈首身分成若干節,每節安一長柄,由耍龍燈者操持。每節龍身內點燃一支蠟燭,整條龍長達20余米。表演時多在翌年正月十五鬧元宵夜間,由20-30名操持者統一協調,互相配合,做卷曲、翻滾、騰躍等動作,在鑼鼓的伴奏下,或沿街行進,或在廣場轉圈表演,氣勢宏大、壯觀。 1989年,繹縣民間藝術愛好者根據神話與科學原理,對傳統的龍燈制做工藝進行改造,采用超輕型材料內充氫氣的方法,使龍燈能乘風而起,婉蜒飄逸,扶搖而上,直沖云天,名為“玉龍騰空”。1989年首次試驗成功,1990年翌年正月十五鬧元宵在運城表演,此后曾參加第十一屆北京亞州運動會開幕式,1997年參加慶祝香港回歸活動方案簡介等,并應邀出訪日本,均獲得好評。
感謝您來到昆明國際旅行社網站,文章有用可以收藏或分享這個網頁,可直接復制: 原標題:市內娛樂休閑旅游指南全部都在這里 http://www.guoyancapital.com/gonglue/shanxi2/4736.html 然后轉發好友,讓大家知道這個山西旅游攻略吧!如有發現侵權可以直接聯系站長為您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