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昆明理工大學國土資源工程學院 昆明理工大學國土資源工程學院的淵源可追溯到私立東陸大學的采礦冶金系,1988年6月,為適應形勢發展,采選系更名為資源開發工程系,地質系更名為
昆明理工大學國土資源工程學院
昆明理工大學國土資源工程學院的淵源可追溯到私立東陸大學的采礦冶金系,1988年6月,為適應形勢發展,采選系更名為“資源開發工程系”,地質系更名為“國土資源開發與城鄉建設系”,1993年獲“礦產地質與勘探”博士點,1997年、1998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獲得“礦業工程(一級學科)、地質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1998年和2000年國家人事部批準分別設立“礦業工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兩個博士后流動站。2000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獲“地質工程、大地測量與測量工程”兩個碩士學位授權點。
概述
12月8日,由當時云南省省主席唐繼堯創辦,1923年4月20日正式開學。建校初期僅招收兩年制預科,1925年3月開始創辦四年制本科。為了適應當時的需要,先設文科和工科,工科下設土木工程和采礦冶金兩系。1930年私立東陸大學改組為省立東陸大學,1931年初將文工兩科分別改為文學院和工學院。1931年3月采礦冶金系開始招收本科生,專業課學習內容以地質、測量、采礦、選礦和冶金專業知識為主。1934年9月16日東陸大學更名為省立云南大學。
1952年至1954年,中央教育部根據“以培養工業建設人才和師資為重點,發展專門學院,整頓和加強綜合大學”的方針,在全國范圍進行了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工作。1952年10月重慶大學有色金屬專修科并入云南大學礦冶系。1954年8月7日西南高等教育局以高教(54)人字第1612號文通知云南大學:“按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54)廳秘崔字第二一九號通知略稱,年暑假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方案,業經政務院批準你區云南大學工學院獨立建校,成為以有色金屬和采礦為重點的多學科性工學院,定名“昆明工學院”,即希布置實施”。1954年8月28日云南大學工學院師生全部遷入昆明工學院校區,9月1日昆明工學院宣布成立。昆明工學院下設三個系,即采礦系、冶金系、機械系。采礦系下設金屬與非金屬地質測量及找礦和礦區開采兩個四年制本科專業,以及一個兩年制專科采礦專修科。冶金系設有有用礦物精選和有色金屬冶煉兩個專業,1959年5月學院地質測量及找礦專業從采礦系中分出成立地質系,同時采礦冶煉系新增礦山機電專業。1961年教育部為貫切:“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國民經濟八字方針,提出高校實行“四定”,即定規模、定任務、定方向、定專業。根據這一精神,保留了地質普查找礦、地質勘探、采礦、選礦、礦山機電等十幾個專業,保留的專業學制改為五年制。1964年4月選礦專業從冶金系分出并入采礦系,成立采選系,下設采礦、選礦、礦山機電三個本科專業。1972年由云南省革命委員會批準在地質系原有兩個專業的基礎上新增工程測量專業,1973年開始短期進修班,1978年正式招收工程測量本科專業。1980年礦山機械專業劃歸機械系。1965年,選礦專業經教育部批準,首次招收研究生,1983年,礦產普查與勘探、采礦、選礦三個專業獲得了碩士學位授予權,1986年選礦專業獲“礦物加工工程”博士學位授予權。
2001年由云南省教委認定為“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礦物加工工程”為省級重點學科,并批準采礦專業為在建重點學科。2002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獲“安全技術及工程、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巖石工程”三個工學碩士學位授權點和“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理學碩士學位授權點。學院現有2個博士后流動站、2個碩士點、9個碩士點、2個工程碩士領域。
1995年5月經國家教委批準,將院“昆明工學院”更名為“昆明理工大學”;1999年10月經國家教委批準,將原“云南工業大學”與原“昆明理工大學”合并組建成新的“昆明理工大學”。同時院、系進行了調整,將原“資源開發工程系”與原“國土資源開發與城鄉建設系”二個系合并,組建成“國土資源工程學院”,下設四個系(地球科學系、國土信息與測繪工程系、礦物加工工程系、資源開發工程系),七個本科專業,即資源勘查工程(其中包括水文、工程、環境地質學科方向)、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2001年新增設)、測繪工程、地理信息系統(2000新增設)、礦物加工工程、采礦工程、安全工程(2002年新增設)、三個省級重點學科(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礦物加工工程、采礦工程)。地、采、選學科1998年6月被云南省產學研聯合開發工程協調小組、云南省經貿委認定為“云南省礦業開發產學研究開發中心”;地學博物館共有絕世古生物標本、珍貴的世界巖礦標本一萬多件,1998年被認定為中國地質學會和云南科協的“科普教育基地”;學院的“昆明理工大學安全生產培訓中心”是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2003年首批認定的國家二級安全生產培訓機構。目前學院在校生1889人(含2004級),其中本科生1376人、研究生503人(博士研究生99人、工學碩士研究生248人、工程碩士研究生156人、博士后流動站在站6人。
學院現有教職工121人,專任教師89人,在專任教師中具有正高職稱20人,副高職稱44人,其中具有博士學歷及在職攻讀博士學位的教師42人。近年來通過多種途徑的培養鍛煉,涌現出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師,大多數是主干課程的主講教師和重要科研課題的負責人,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現已形成國土資源規劃與開發,礦產技術經濟、綜合信息成礦預測、水工環生(水文、工程、環境、生態旅游)地質、新興礦物材料和非傳統資源開發利用、礦山環境綜合治理、城市環境地質治理、地質災害防治、地震工程地質力學、變形監測分析和環境地質綜合治理、空間測量技術在工程測量中的應用、大氣折射理論與應用的研究、基于GIS的國土資源信息數字化工程理論、土地資源信息數字化、采礦理論及應用、巖石理學和巖體工程穩定性、工程爆破、工礦企業通風除塵與安全技術、礦物化學開采、系統工程與礦業人工智能、選礦設備與工藝、粉碎理論、浮選表面化學及浮選理論、磁電選礦與磁性材料、黃金提取、選礦自動化等頗具特色的研究方向。據不完全統計,建校以來的各專業共承擔各類科研題目1000余項,總經費超過億元(其中2003年度學院簽訂的科研經費為1443.3萬元人均13.364萬元,名列全校各學院第一。),研究項目類型包括國家科技攻關項目20余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0余項,國際合作項目5項,省級項目200余項,以及承擔企業科研項目400余項。在這些項目中獲得部級科技成果獎有200余項,國家專利30余項公開出版專著和主編教材40余本,參編各類教材和學術著作30余部,發表學術論文超過2000篇;為社會主義祖國的建設培養了各層次人才20000余人,其中碩士研究生500余人,博士研究生近百人,本科生近萬人,為企業和國家作出重大貢獻。
根據學校“十五”規劃和2010年發展目標和方向,結合學院實際情況,全面貫切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和以人才培養為中心,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機遇,適應于三大目標(圍繞建設綠色經濟強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國連接東南亞、南亞國際大通道)、五大支柱產業(煙草、生物資源、旅游、電力和礦業)、四大戰略(可持續發展、科教興滇、城鎮化、全方位開發)云南省在“十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適應于中國加入WTO對高校人才培養的要求,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創新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立足內涵發展,重視外延支持,注重規模、結構、效益、質量的統一,在深化改革、加速發展的思想上,持續穩定發展。通過觀念創新、制度創新、工作創新,力爭把學院辦成:瞄準國際學術前沿,學科特色明顯,礦業、測繪和城鎮化特色特出,西部大開發和地方經濟建設所依托人才培養基地和科技創新基地,使學院在未來的發展中立足西南,輻射全國和東南亞,服務于礦業和城鎮化,面向社會,以本科教育為主體,研究生教育與科學研究相結合,成人教育與繼續教育協調發展,專業特色明顯,以工為主,建設成具有理工結合、特色突出的重點學院。
昆明理工大學國土資源工程學院領導
黨委書記: 高建國 (偶的畢業導師,德行學識值吾之后輩習之,還是希望有機會跟著學習啊)
黨委副書記: 劉殿文
院 長: 文書明
副院長: 李 波
副院長: 方源敏
副院長: 楊 溢
院長助理: 周 平
工會主席: 程善
系部介紹
地球科學系
地球科學系簡稱“地科系”,是昆明理工大學辦學歷史最長、水平最高、層次最全的教學部門之一。1998年,“地科系”被確定為云南省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省級重點學科點,2006年又被確定為“云南省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創新人才培養基地”。
“地科系”現有“資源勘查工程”(省級重點學科)和“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兩個本科專業,一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一級學科工學碩士點(下設礦產普查與勘探、地質工程、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礦產資源經濟、旅游地質與地質遺跡共五個二級學科工學碩士點),兩個二級學科理學碩士點(“構造化學”和“地球化學”),一個“旅游管理”二級學科管理學碩士點,以及一個“地質工程”工程碩士領域。還有一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一級學科工學博士點(下設五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一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地科系”現有在職人員41人,其中10人有正高級職稱,13人有副高級職稱;19人具有博士學位,3人做過博士后研究;12人是留學歸國人員或有留學經歷;還有博士生導師6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人選1人,云南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創新人才2人,第三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獲得者1人,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1人。
在硬件設施方面,“地科系”有16個專業實驗室,實驗及科研用房面積達2500余平方米,實驗儀器設備及礦物、巖石、化石標本等價值2100余萬元,其中100萬元以上的大型精密儀器設備3臺,10萬元以上的儀器設備14臺,主要設備價值1000余萬元,還建有地學博物館(博物館有17000余件國內外珍貴的巖礦石及古生物化石標本等,是國內高校中建立較早和擁有全球珍貴巖礦和古生物化石的少數幾個博物館之一)。以此為基礎,2007年已成功申報成為云南省“地學實驗示范教學中心”和教育部“西部重點成礦區帶礦產地質及地質環境重點實驗室”。
礦物加工工程系
簡稱“礦加系”,現設有一個本科專業,即“礦物加工工程”專業。該專業是昆明理工大學的王牌專業之一,其辦學歷史可溯源到1925年私立東陸大學工學院礦冶系,至今已有82年的歷史。“礦物加工工程”專業原名為“有用礦物精選”專業, 1965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83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1986年獲博士學位授予權,1998年設立礦業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奮斗和發展,“礦加系”已經從最初的單一選礦專業發展為綜合性的礦物加工工程學科,人才培養層次從專科本科、工學碩士、工程碩士、博士到博士后,形成完整體系,成為國內重要的礦物加工工程學科人才培養基地。
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研究開發選礦新工藝和新設備,大力實現工程化和產業化,是本學科數十年形成的傳統和特色。已經形成的穩定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有四個,即:新型選礦設備研制開發:開發原理先進、結構新穎、節能高效的碎磨礦設備和選別設備。近年來,已申請和獲得了16項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權。 選擇性磨礦及礦用耐磨材料:選擇性磨礦及礦用耐磨材料是本學科很有特色的研究方向之一,研究成果突出。由老一輩專家李啟衡教授主編、后由段希祥教授改編的《碎礦與磨礦》教科書,幾十年來一直是全國礦物加工工程專業的通用教材,目前仍被十幾所大學采用。該方向的選擇性磨礦理論及應用和科學的裝補球方法已獲得7億多元的直接經濟效益。
難處理及非常規礦產資源加工技術:針對我國特別是西部地區礦產資源“貧細雜”的特點,本學科進行了長期艱苦攻關,在難處理氧化銅礦、高磷赤褐鐵礦和低品位硫鐵礦等非常規礦產資源的高效回收利用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和顯著的成果。
資源開發工程系
簡稱“資開系”,現設有兩個本科專業,即“采礦工程”和“安全工程”專業,其中采礦專業是昆明理工大學的王牌專業之一,其辦學歷史可溯源到1925年私立東陸大學工學院礦冶系,2001年云南省將“采礦工程”學科確定為省級重點建設學科。在研究生培養方面,有三個工學碩士點(即采礦工程、安全技術及工程、巖土工程),一個工程碩士點(即巖土工程),另外還有一個“安全生產培訓中心”,是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2003年首批認定的國家二級安全生產培訓機構。
采礦專業本科主要培養掌握金屬、非金屬礦床現代化開采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能從事礦區的開發規劃、礦山設計、生產技術管理和科學研究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主干專業課程是地質學、巖體力學、爆破工程、井巷工程、地下開采、露天開采、礦井通風與安全、礦業系統工程。
安全專業本科主要培養從事礦山、冶金、化工、機電、建設工程等安全生產方面的檢測、設計、評價、研究、管理的高級專業人才,主干專業課程是安全評價、工業通風與防塵、化工安全、工程爆破與安全、地質災害防治、防火防爆、燥聲與振動控制、電氣安全、安全信息與數據庫、安全心理學。
我系建有七個專業實驗室,各試驗室又細分成有若干個分室,實驗室總面積超過一千平方米,設備儀器價值超過百萬元,為本系各專業的教學和科研提供了基本的實驗條件。另外,我系還在省內多家大型企業建有實習或實驗基地,使理論教學及科研能與生產實際緊密聯系。
我系現有教職工2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2人,高級工程師5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9人,已形成了一支年齡層次和知識結構合理,能夠承擔重大研究課題和技術開發任務的師資隊伍,五十多年來共為國家培養了各類人才4千余人,其中本科生3千余人,工學碩士173人,工程碩士37人。
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我系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緊密結合有色金屬礦業發展的需求,承接并完成了一大批研發項目,其規模、水平及社會經濟效益不斷上檔次,在國內外同行中有一定的影響。2000年至今,全系承擔的各類科研發和技術服務項目達144項,其中縱向項目20項,總經費2230多萬元,其中有一批項目的研究成果達到了國內先進或國內領先,甚至國際先進水平,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的項目共10項,發明專利4項。通過總結這些研究成果發表了260余篇研究論文。主編和參編學術專著和統編教材有6部 。

感謝您來到昆明國際旅行社網站,文章有用可以收藏或分享這個網頁,可直接復制: 原標題:昆明理工大學國土資源工程學院概述 http://www.guoyancapital.com/zixun/yunnankunming/21506.html 然后轉發好友,讓大家知道這個昆明旅游資訊吧!如有發現侵權可以直接聯系站長為您刪除。
|